进行舒适化医疗是麻醉发展的一个方向,目的是让患者在就诊过程中实现生理与心理的双重舒适感,而要达到舒适感,“无痛”是关键。目前,无痛诊疗技术已在国内外广泛应用,从目前的临床实践来看,无痛诊疗的安全性是很高的。麻醉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体重及身体状况用药,但由于个体差异,部分人会在麻醉过程中出现打鼾、呼吸减慢或停顿、血压及心率下降等情况,极少数人会出现药物过敏反应。但在麻醉医生及监护仪的全程监测下,这些异常情况都可以得到麻醉医师团队的及时处置。
在医院里,麻醉科是一个承担着各种各样手术病人麻醉工作的科室,承担着手术顺利开展保驾护航的任务,常常被称为“生命的保护神”,麻醉医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有外科手术就必然有麻醉医生的出现,“外科医生治病,麻醉医生保命”。每台手术的成功离不开外科医生的精准操作和护理人员的悉心照料,更离不开麻醉医生的精准麻醉。
现代麻醉学范畴已不局限于手术麻醉,还包括特殊临床麻醉、急慢性疼痛诊疗及无痛门诊、ICU、心肺脑复苏和癌痛治疗及血管痉挛性疾病的治疗等。由于以无痛诊疗为核心的舒适化医疗已悄然成为“新宠”,越来越多需要忍耐疼痛和不适的检查,也可以通过接受麻醉的形式在放松舒适的状态下进行,现代麻醉先进的技术和完善的监护系统可以确保正常患者在麻醉期间的安全。
山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手术麻醉科很早就开始关注舒适化诊疗。从早期的手术镇痛,到关注患者的安全,再到关注患者的舒适,麻醉学的发展体现着人文关怀的内涵,也体现着医院对于医疗服务品质的要求。那么舒适化诊疗到底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就是在专业监护下,由麻醉医生通过静脉使用镇静、镇痛等药物,让患者在无意识状态下完成侵入性检查和治疗。目前常规应用在无痛胃肠镜、无痛宫腔镜、无痛取卵、无痛人流等方面。无痛诊疗相当于“睡一觉”就完成了检查和治疗,可显著缓解诊疗前的焦虑、紧张,减少诊疗过程中的痛苦和不适,避免因紧张、痛苦而引起的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等循环波动及由此带来的风险。对于施行诊疗操作的医生而言,由于患者处于麻醉状态,无肢体自主活动,可以更从容、细致、精准地观察或处理病变部位。麻醉前需要留置静脉针。实施操作时,通过静脉针推注的麻醉药物起效极快,一般推注数秒后,就可以进入梦乡,麻醉医生会根据诊疗操作的刺激程度以及生命体征变化随时调整药物用量,保证麻醉深度,诊疗结束后即停止用药,由于药物代谢很快,大约5~10分钟,患者就能从睡梦中醒来。整个过程放松、舒适、无痛苦、无记忆。
“所谓的麻醉过后人会变傻,记忆力下降,可能只是心理作用而已,无痛诊疗中使用的镇静、镇痛药物成瘾性极低,且药物使用量少,即使短时间内多次使用都不会上瘾。”山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呼吸内镜中心在张才擎主任的带领下每年实施无痛支气管镜、胸腔镜1200余台,很多患者辗转各地慕名而来,患者由手术开始的紧张害怕到术后满意离开,享受到了舒适化医疗的同时也治愈了疾病。
2023年“中国麻醉周”的主题是“敬畏生命,医患同行——讲好麻醉故事,助力健康中国”。在很多人的认知里,麻醉就是“打一针,睡一觉”这么简单,但对于工作领地从手术室向术前门诊、术中麻醉、术后康复不断拓展的麻醉医生来说,他们肩负的是无影灯下默默保护患者的重任,也是向舒适化诊疗不断迈进的使命。我们相信,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引领支持下,在全国麻醉同道的共同努力下,在各级麻醉学术团体的积极推动下,在关心支持麻醉学科发展的社会各界领导和朋友们的帮助下,麻醉学科必将努力作为、勇毅前行。